查看原文
其他

致敬!一对百岁夫妻以最令人感动的方式延续他们的生命⋯⋯

请收藏 浙江大学 2019-05-26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医学院附近,每到怡人的三四月,总是和风漫天、樱花满迹。如果你沿着医学院教学大楼旁的小径漫步,你会邂逅一座碑——一座用来纪念遗体捐献志愿者的“无语良师”碑。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话:“他们的生命已然终结,却无私地浇灌着他人的健康之树;他们的躯体或许不再完整,却时刻庇护着他人的生命周全;他们的音容虽已消散,但纯洁高贵的灵魂将在世永存;他们不恋山清水秀的墓地,却让浩瀚的爱成为人间美景。”



“无语良师”的意思是无言,却以身教之。这是医学生们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他们为了祖国的医学事业,为了千千万万人的健康,身先士卒地践行着人间大爱和善行义举,为医学生学习、探索生命不解之谜提供宝贵机会。

这丰碑承载了太多太多故事,其中便有一对百岁夫妇,他们相守一生,生时携手共度风雨,死后续缘“无语良师”。

 

百年伉俪情深,续缘“无语良师”


对夫妻的名字是陈锡臣、王梦仙。在今年清明节前夕举行的缅怀“无语良师”活动中,他们的女儿王敬东女士便作为捐献者家属代表讲述了父母亲当初坚定地选择捐献遗体的初衷和故事。



陈锡臣与王梦仙同为江阴人,青梅竹马。1934年,陈锡臣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农艺系,成为竺可桢的得意门生,王梦仙于上海淞江女中毕业后到纱厂当会计,后来成了小学老师。他喜欢体育、足球;她喜欢文艺、话剧。沪杭邮路上的那一封封书信,便是他们互表的情愫。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锡臣随浙大西迁,后在大西南湄潭农学院担任助教,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作物标本区”。而王梦仙则从上海西行去重庆抗战救国,一路饥病交迫,到重庆时已盘缠用尽。陈锡臣接到她的电话后,立即向校长竺可桢借了路费疾奔重庆,将她接了过来。从此,她便成了他妻子。王梦仙说,这是她这辈子最浪漫的事。

1939年陈锡臣大学毕业后,一直留校任教。他长期从事小麦生态、栽培和育种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主持培育了“辐32-2”、“辐32-3”、“嵊太”、“浙农大105”等优良小麦新品种,获多项科研成果奖。在此期间,王梦仙一直陪伴着他。

2016年1月7日,王梦仙在家中安详去世,享年102岁。56天后,3月3日,陈锡臣先生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于杭州,享年103岁。他们的儿女遵照两位老人的意愿,将二老遗体捐给了浙江大学医学部。而陈锡臣和王梦仙的名字就并排刻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无语良师”碑上。

 

王敬东女士在缅怀“无语良师”活动上的发言手稿


除了陈锡臣、王梦仙夫妇外,还有许多无私之人选择成为“无语良师”。他们的名字于碑上篆刻,他们的精神于世间传承。


值此清明,让我们缅怀这些“无语良师”

死亡并不代表结束,也可以是生命的延续

 

今年4月,清明节前夕,一年一度的缅怀“无语良师”活动在浙江大学医学院举行。

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领导 、浙江大学医学院师生代表、遗体捐献者家属代表、杭州市遗体捐献俱乐部代表等400余人聚集在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无语良师”碑前,默哀,敬献花圈,表达他们对“无语良师”的尊敬、悼念、哀思与感谢。



浙江大学医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周闻代表医学院全体师生感谢618位遗体、脑组织捐献者及家属,对他们“无私奉献、大舍大爱”的精神致以崇高的敬意。她说“无语良师”们选择在生命终结时为医学教育、研究事业捐献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莘莘学子学医之路架起重要的桥梁,是他们的奉献与付出,让人们感到生命的热度、人性的伟大!

浙江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主任季云松系统回顾了近年来我省遗体、器官捐献的发展历程,已有越来越多的遗体、器官捐献者们为医学教学、临床医疗默默地奉献,为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医生、挽救一个个生命发挥自己的热度,让更多患者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虽不能语,却以身教之”


在学习解剖课时,医学生们将“无语良师”们尊称为“大体老师”。

“我是一名全科医生,毕业已经20多年,回想大学时光,最难忘的课,就是‘大体老师’上的解剖课。因为这是一个用自己的身体教我知识的老师,虽然他没有语言,没有动作,他却用自己的身躯带着我认识人体的第一根神经,切开第一条动脉,熟悉第一个脏器……正是‘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热度和人性的伟大!”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我们眼前的从来就不是没有生命的冰冷肉体,而是我们满怀敬畏和感恩的无语良师。所以,每一位同学都始终怀着敬意,怀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谨慎地划下手中的每一刀,认真地学习每一个人体结构,不辜负无语良师们的深厚情谊。”

在缅怀“无语良师”活动中,浙大医学院师生代表发言,感谢这些带领他们走进医学世界的老师们。

在“无语良师”碑成立后,每年清明节前,老师们都会组织医学生们到前敬献鲜花,进行简短而庄重的追思仪式。



“无语良师”们无悔地用自己的身体引领医学生们探索医学奥秘,用大爱去启发生命的新思维。在生命的结束的同时,也让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赠遗躯照人间


在这次缅怀活动中,有数十位杭州捐献遗体俱乐部的成员参加。每年的清明、冬至,杭州捐献遗体俱乐部的代表成员都会来这里祭奠,已经坚持了将近10年。这些成员都已经想好,等他们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也要像碑上的“无语良师”们一样,用自己的躯体,再为这个世界、为子孙后代做最后一次贡献。



俱乐部秘书长叶天和今年81岁,他原来是电厂的工人,他说他打算身后捐出遗体,并没有什么崇高的立意和想法。

“我这一辈子,经历太多啦,对生死已经看得很淡的。就像那首诗: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叶先生是杭州捐献遗体俱乐部的第一批成员,除了捐献遗体外,他还是俱乐部里第一批填志愿同意身后捐脑的人。

除了叶先生,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每个人都经历着不同的人生,述说着不同的故事,但他们都做了一个相似的决定——那便是将来要做一名“无语良师”。

让我们对这些勇敢的人也同样的献上崇高的敬意,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无语良师”虽不言不语,却教与莘莘学子洞开生命之谜的密钥;“无语良师”虽不言不语,却给予无数患者摆脱病魔的康复之音;“无语良师”虽不言不语,却铮铮诉说着生命的圣洁和奉献的高尚!

他们以另一种方式教会人们理解生命本身的弥足珍贵,激励人们以一颗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的感恩之心回报社会。

清明时节雨纷纷,许多师生,医务工作者,游人自发前往 “无语良师”碑,缅怀这些无私奉献之人。

值此清明,让我们追忆“无语良师”,愿丰碑永驻,愿无私相传。



部分内容整合自: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微信号《大爱无疆 生命永恒 —— 记2018·浙江大学医学院缅怀“无语良师”活动》(图文:姜华东丨叶小康  编辑:张琪)

浙江大学微信号《斯人长辞,留下桃李满园,值此清明,怀念过去一年离世的浙大先师们!》(文案:胡雨虹)

浙大一院微信号《致敬器官捐献者!清明将至,你在那边的世界还好吗?》

记者大脸猫微信号《清明:怎样生,如何死?》

部分素材及图片由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学生会提供

文案整合:陈玉娇丨李子亘丨施乐媛丨金云云丨陈思屹

今日编辑:陈思屹


推荐阅读


1.一卷厕纸破三道难题,浙大玉泉校区掀起“厕所革命”!

2.厉害了!浙大、阿里云联手打造“智云实验室”,全职引进阿里资深lT专家任总工程师!

3.突破性进展!这一浙大团队打破物质的本性,让又脆又硬的无机材料变得“弹弹弹”!

4.杭州最具文艺气息的赏樱地之一,浙大为你定格樱花盛放之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